首页 > 滚动 > > 内容页

哈尼山乡看巨变——关于云南红河县乡村振兴的调研

发表于: 2023-08-17 20:28:41 来源:光明网

光明网记者 杨谷


(资料图片)

一个基础薄弱的国家级的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,一个少数民族占96.7%的地区,如何实现全体脱贫人口持续增收?如何实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?带着这个课题,8月9日,记者来到了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——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。

红河县山高路险,人们大多居住在山顶或半山腰。在交通条件普遍不佳的云南省,这里仍以交通不便而省内闻名,也因此而长期成为国家级贫困县。虽然实现了脱贫攻坚的目标,但由于平地极少,加之极端的干热河谷气候,土壤贫瘠干旱,不利耕种,先天条件不足,仍被列入乡村振兴国家级重点帮扶县。

哈尼梯田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

红河县最大的名气,来自撒玛坝梯田,它是全国面积最大的哈尼梯田,有一万六千多亩,台阶延绵4000多级,有如一条绿毯,从山的高处一直铺设到山脚的河谷。这些梯田都是山泉水自然灌溉,种的是当地原生态的红米。新时代10年,提升了这里的财富和生活水平,不变的是数百年延续下来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。

红河县撒玛坝梯田是全国面积最大的哈尼梯田

红河县的哈尼梯田起源于明朝初年宝华左能土司吴蚌颇,一代代传承至今,形成了一种充分运用自然禀赋的生活-生产方式,被誉为“森林—村寨—梯田—水系”同构的农业生态系统和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社会体系。2013年,哈尼梯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。

梯田所用的水,都是自然流淌的山泉水,来自于降雨,不需要修建专门的水利设施。梯田里种植的水稻,是本地已经沿用数百年的红稻。在撒玛坝梯田田间地头,那种在很多地方常见的农药、化肥的塑料袋,一个也看不到。梯田里自然生长的鲫鱼,是红河县的一大特产。收割完红稻后,山民们顺便放干田里的水,就可以捕捉到巴掌大小的梯田鲫鱼,成为山民们的美味佳肴。

正是这样的农业生态系统与社会体系的相互作用,使得红河县的山民们在相对较低的物质水平上,实现了较好的幸福感。

幸福地生活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人们

红河县35万多人口中,哈尼族占将近八成,加上其他的少数民族,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96.7%。过去,这里是远近闻名的贫困山区,现在经过脱贫攻坚,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

也许是正值暑假孩子们都没去上学的原因,到了红河县,公路沿线和村庄里、田间地头大量的孩子给记者留下很深的印象。孩子们或在家门口玩耍,或跟着家长到地里干活。他们眼光灵动,小脸蛋黑里透红,身上的衣服干干净净,跑动起来快捷有力。看得出来他们过得很快乐,身体很健康。当地人告诉记者,这里的山民家庭观念重,重视亲情,一般有3个或以上的孩子,大城市里少子化的风气还远远没有影响到这里。

在几个村子,记者测试了手机网络信号,都有很好的4G或5G信号,但几乎没有看到大人和孩子刷手机的情形,也几乎看不到戴眼镜的。

勐龙街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。

在红河县,各族人民和谐相处,各展其长,各得其乐。勐龙街村是一个傣族较多的村子,以蔬菜种植为主业,被评为全国文明村、“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”。龙普旧寨村是一个彝族为主的村子,引进竹编专家,深挖竹子资源,形成了竹笋、竹编、竹景“三竹”产业。

龙普旧寨村形成了竹笋、竹编、竹景“三竹”产业

老翁台新村的居民以哈尼族为主,都是易地搬迁过来的。老翁台新村路面干净整洁,村民们很珍视自己的新家园。村口的村规民约吸引了记者的注意。这些词句质朴的村规,成为这些来自不同村寨的村民们共建新家园的约定。

老翁台新村的村规民约

记者走进了一户山民家里,门口正架着焖锅在烤焖锅酒。这是哈尼族的传统,农闲时,家家户户都用苞谷自己烤酒,招待宾客。

在物质生活大幅度改善的同时,哈尼文化得到传承发展。一个年轻的哈尼姑娘——杨钰尼,成为新一代哈尼文化的代表人。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期间,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她,面对中外记者时阳光自信地讲述哈尼山乡的变化,引起了不小的轰动。

杨钰尼出生于1996年,大学毕业后,她回乡创办钰尼文化艺术传承中心,教当地的孩子们学习哈尼族多声部民歌、乐作舞,还把明快的现代舞节奏与传统民族舞蹈结合起来,形成新形式的民族街舞,很受孩子们欢迎。暑假期间,她带着孩子们出现在多个地方的舞台,快乐地将哈尼歌舞传递到四面八方。

“科技+自然资源+资金+本地劳动力”成为乡村振兴新增长点

红河县境内多为高山河谷地形,种植在河谷山坡上的柑桔,是此次调研的一个重点。红河县过去不产高品质的柑桔。干热河谷的气候,使得降雨量大大低于蒸发量,过去几十年里,河谷附近的山上很少有树木,土壤肥力很低,只能长野草。

这次调研的红河县沃柑基地,运用“科技+自然资源+资金+本地劳动力”,将干热河谷的制约因素变成发展的优势,也成为红河县乡村振兴的新增长点。沃柑基地的主导企业,是来自浙江温州的企业家开设的鼎沅农业有限公司。温州投资者看中了这里的干热气候和早晚悬殊的温差,可以种出比浙江早熟的沃柑,还增加了沃柑的含糖量。他们给红河县带来了资金、种子,带来了土壤改良和滴灌技术。新品种的“红美人”比长江流域早成熟一个月,很受市场欢迎,可以卖到每斤30多元的好价钱。

鼎沅公司在山坡上建了蓄水池,改良了土壤,借助滴灌技术,有效地解决了降水不足的问题,将原先的1300多亩荒山变成了绿油油的沃柑林,并成为远近闻名的干热河谷生态农业示范基地。在他们的示范下,全县干热河谷的荒山变成了2.5万亩柑桔种植基地。

昔日的荒山变成了今天的沃柑林

种植沃柑给本地山民带来了新的工作机会。鼎沅公司负责人李群介绍,在收获季节,每天需要雇佣700多人,当地山民不需要外出务工,就可以获得一份不错的收入。

自2021年开始,鼎沅公司开始通过网络平台销售沃柑。但与一些善于电商营销的地区相比,这里的沃柑销售还没有形成知名品牌,也没有出现过畅销爆款,好果子养在深闺人未识,网络营销还有改进空间。

交通条件仍需继续改善

石膏厂是红河县寄予厚望带动当地山民增收的新产业。红河县石膏矿储量丰富,白度较高,可以制成高档建材,而且多为露天矿,开采成本较低。

从云南省玉溪市引入的道源石膏制品公司,是红河县领先的石膏生产企业。自动化生产程度比较高,处于全国领先水平,每小时可以生产700根石膏建材。一些过去需要在装修期间手工完成的窗帘盒、结构件等,可以在石膏车间一次成型,在建材领域很有市场。

红河县的道源公司在自动化程度上处于全国领先水平。图为公司负责人在介绍产品。

石膏产业在红河县的发展,受到交通条件的制约。道源公司一位负责人说, 这里的石膏运出去,每吨会比其他地方增加30-40元的运输成本,目前靠技术先进,还保持着销量。对于省外的供货,需要用汽车运送到临近的建水县,装运火车发往省外。因为交通不便,没有合适的货源运送到红河县,货运车辆只能放空到红河县,每辆车又增加了上千元的成本。

在去红河县的当天,记者遇到了一次下雨引发的山石塌方,冲断了最近的公路,只能绕道前往。车子在红河县的乡村之间行驶时,看到了五六处泥石流清理现场。红河县的乡村公路等级不高,有的还是砂石路,在夏季很容易因塌方、泥石流而阻断,对当地的物流、旅游造成较大制约。与临近的地区相比,到红河县的自驾游车辆明显偏少。那些能够在城市里随意驰骋的家庭轿车,很难适应这里复杂崎岖的山路。

要致富,修好路。红河县的乡村振兴,修好路仍是解决人流、物流的关键。撒玛坝梯田等景点能否变成致富的旅游胜地,改善交通也至关重要。

“梯田红米”地理标志产品呼之欲出

红河县的梯田里出产的“梯田红米”,生长期长,一年一熟,作为一种低热量、微量元素丰富的大米,符合今天都市人的养生理念。但在营销过程中,“梯田红米”的知名度还远远小于五常大米、小站稻、盘锦大米等品牌。

目前,“梯田红米”还处在各自为战的状态,各个产地独自生产,各自打自己的品牌,这在全国市场一体化的今天是完全应该避免的。由于生长期长、亩产低,“梯田红米”无法与其他知名品牌的大米打价格战,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。

从过往的经验看,类似“梯田红米”这样分布在一定区域的农特产品,适宜于通过地理标志产品的方式加以推广,形成区域性的农特产品品牌。

而打造“梯田红米”地理标志产品,仅靠红河县政府部门的力量,可能很难达成。红河县毕竟长期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,资金、营销人才都是短板,靠一己之力很难打造出一个全国性的营养品品牌。而且,哈尼梯田的分布区域,除了红河县,还有同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元阳、金平、屏边等县,为了哈尼梯田的保护传承,红河州专门成立了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局。红河州是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的自治州,以全州之力来打造覆盖多个区域的“梯田红米”地理标志产品品牌,既合情合理,也是带动各个重点帮扶县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。

记者手记:

科技是第一生产力。除了在已成规模的沃柑基地,记者在红河县田间地头看到的新型农具还比较少。农欲善其事,更需利其器。光明网通过这几年来对农业科技创新一线的采访,报道了一批能够提高播种效率数倍、节省70%的种子、提高水肥效率1倍的新农技。去年以来,光明网推出了一个“见微调研·乡村智理72计”的活动,报道善于带货出山的新农人,介绍在乡村振兴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好农技、好做法。希望在后续的跟踪报道中,能将红河县的好做法推荐出去,也期待我们找到的一些“乡村智理”好做法能够与红河县的实践对接,助力乡村振兴。

来源:光明网

标签: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北冰洋公司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3   联系邮箱:562 66 29@qq.com